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系列报道六
作者: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9日 16:02点击数:

">

打赢脱贫的攻坚战——“精神脱贫”

习总书记强调:“贫困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匮乏的综合表现,心理贫困反映群体性的社会贫困。”,要想真正了解贫困户思想,就要融入到贫困户中去。为此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脱贫攻坚”服务团于2017年7月5日始先后前往丁沟村、老关村等贫困村落开展走访调研活动,以了解当地贫困户对政策的知晓情况和思想认知水平,同时制定了《关于潼南区双江镇精准扶贫政策普及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量的优惠政策、帮扶措施不断落地,但依旧存在部分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不强,甚至产生严重依赖心理的问题。

精神扶贫 任重道远

“这么多人来,手上又没有带东西”,张奶奶小声嘀咕道。这是在走进贫困户张奶奶家时她说的第一句话。之后,丁沟村村干部摇摇头无奈地说道:“有些贫困户就等着每月的救济,总认为他没吃没喝我们会按时给他,帮他们脱贫只是我们干部自己的事”。听到村支书这样说,志愿者也深感到当前一些与紧迫繁重的扶贫攻坚任务不相适应的观念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扶贫开发的进程。因而“精神脱贫”显得尤为重要。

提典型 树模范

老关村村干部提倡“以滴水穿石”的精神自力更生,帮助农民先富脑袋再富口袋。老关村70岁的刘祖木患有精神分裂,他60岁的妻子患有高血压,每日需要激素药物维持,“要是没有政府的大力补助,生活早就没有保障了,现在有点能力了,能靠自己就靠自己,你们说是不是嘛!”,刘叔叔笑嘻嘻地同志愿者说到。他们在接受政府物质帮助的同时,也积极寻找脱贫致富门路。通过养殖和种植增收,靠着辛勤劳动,自立自强。老关村大力宣传此类先进典范,引导启发其他贫困群众的内心觉醒,激发其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的信心和决心。

搞宣传 正思想

为进一步宣传党的相关扶贫政策及思想,服务团成员先后走访多户贫困家庭。蒋奶奶顶着细雨在路口送别志愿者们时说:“天下着雨,泥巴路又不好走。你们还愿意来给我一个老太婆讲党的政策。政府心里还是有我们啊!”说着说着,蒋奶奶再一次握紧了志愿者的手。

除此之外,服务团同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在各贫困村举行“扶贫救济靠大家,温暖人心你我他”的专题讲座,帮助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和激发脱贫的斗志,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致富的专业技能和本领。志愿者在讲座上不断地传达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必要性,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扶志 先扶智

在志愿者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支教活动中,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把他的作业递给志愿者,“姐姐,可以帮我检查一下吗?”当志愿者翻开他的作业,有许多的空题,他有些尴尬地辩解到。“不会的题太多了,老师又讲不过来,我都不想学了,还不如和哥哥一起打工见见世面!”他看着志愿者的眼神有些落寞,有些无奈。志愿者告诉他,知识改变命运不是一句空谈,想要摆脱现状,见真正的大世面只有读书是最佳的捷径。志愿者们也感触颇深,想要从根本上助力精准扶贫,就必须从教育扶贫入手,提高孩子们思想认识水平,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阻断精神贫困思想对下一代的影响。

服务团在走访过程中,自觉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组织、引导青年的工作职责,牢牢把握双江镇脱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协助政府汇聚足够的扶贫资源并准确“滴灌”到贫困群众中去,积极宣传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帮助村民自立自强、发展致富,激活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和强烈渴望,引领双江镇村民走在小康之路的前列。

分享:
Baidu
sogou